
鞏義市仁源水處理材料廠
聯系人:孫經理
手機:15838253283(微信同號)
電話:0371-66557686
郵箱:1813885391@qq.com
地址:河南省鞏義市工業園區
環保生物火山巖濾料8-16mm廠家揭開中國城市洪澇災害的“真相”
環保生物火山巖濾料8-16mm生產廠家揭開中國城市洪澇災害的“真相”。本世紀最大洪水有三次,一次是建國前,兩次為建國后。

1931年,中國發生特大水災,16個省受災,其中最嚴重的是:安徽、江西、江蘇、湖北、湖南五省,山東、河北和浙江次之。8省受災面積達14170萬畝, 受災人口達1億人,死亡370萬人,令人觸目驚心。

1954年的特大水災,全國受災面積達2.4億畝,成災面積1.7億畝,死亡3.3萬人,國家對自然災害的救濟費為3.2億元。
1998年,這場大洪災更加洶涌,足足肆虐了大半個中國,800萬軍民與洪水進行著殊死搏斗,京廣鐵路行車受阻100天。據統計,全國共有29個省區,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666億元。成災6000萬畝,因災害造成糧食減產上百億公斤。

洪澇災害令人頭疼不已,是舉國之力都難以解決的問題。
海綿城市從提出到寫入國家文件,不但反映了“水適應人”到“人適應水”的價值觀轉變,更是對傳統的、單一的治理洪澇災害方法的反思,尋求的是一種系統性的、綜合性、根本的解決方案。
在這條道路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導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北京土人景觀與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俞孔堅,不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一位先行者。
他領導的土人團隊設計了一系列包括海綿城市在內的可復制的工程范例,并在中外200多個城市推廣。這些設計作品以生態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享譽國際,曾12度獲全美景觀設計獎、3次蟬聯世界建筑節全球最佳景觀獎、3次獲國際建筑獎、2次獲美國建筑獎,并獲ULI全球杰出獎和第十屆中國美展金獎等一系列國內外重要獎項。
海綿——綠色海綿——綠色海綿系統 構建綜合解決平臺是關鍵
在俞孔堅看來,當前,我國城市面臨的水資源短缺、水質污染、洪澇災害、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物棲息地喪失等一系列水危機,并不是水利部門或者某一部門管理下發生的問題,而是一個系統性、綜合性的問題,急需一個更為綜合全面的解決方案。海綿城市理論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國的水情特征和水問題。
對于綜合性的水危機,俞孔堅早有深入研究和分析。在2003年1月出版的《城市景觀之路:與市長交流》一書中,俞孔堅就寫道“河流兩側的自然濕地如同海綿,調節河水之豐儉,緩解旱澇災害。”他用“海綿”比喻自然系統調節洪澇的能力,并提出了建設綜合解決城鄉水問題的生態基礎設施的途徑。
2012年7月,北京“7·21”暴雨后,俞孔堅致信時任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建議“建立‘綠色海綿’解決北京雨洪災害”。
同時,在很多重要會議和媒體采訪中,他均在呼吁,讓整個國土成為一個“綠色海綿系統”,使雨水就地蓄留、就地資源化,與城市中的公園系統、濕地系統形成統一的水生態基礎設施自然保護系統。
俞孔堅認為,海綿城市實際是個綜合性的平臺,是以“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為特征,以構建跨尺度水生態基礎設施為核心,通過區域性的城市防洪體系的構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棲息地的恢復、文化遺產的保護、綠色出行網絡構建等,最終綜合解決洪澇、干旱、擁堵等一系列“城市病”。
宏觀——中觀——微觀 建設跨尺度生態基礎設施
俞孔堅認為,城市水問題解決的前提是保護區域水循環過程,這就注定了真正的解決方案必定是跨尺度的。海綿城市建設需以跨尺度的生態規劃理論和方法體系為基礎,海綿城市的構建需要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微觀層面不同尺度的承接、配合。
在宏觀層面,海綿城市構建的重點是進行水生態安全格局分析,并將水生態安全格局落實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中,建設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在中觀層面,應重點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規劃區域內的河道、坑塘,并結合集水區、匯水節點分布,合理規劃并形成實體的“城鎮海綿系統”,最終落實到土地利用控制性規劃甚至是城市設計中,綜合解決規劃區域內的濱水棲息地恢復、水量平衡、雨污凈化、文化游憩空間建設等問題。在微觀層面,海綿城市必須要落實到具體的“海綿體”,包括公園、小區等集水單元的建設。這一尺度對應的是一系列水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技術的集成。
他強調,海綿城市牽動了上千億元的投資,解決的是2/3城市面臨的雨澇問題。建設海綿城市屬于公共服務范疇,是城市必須要做的事情,而不應將其視為是政府投資的由頭。海綿城市的規劃,必須以城市現有規劃為基礎,與城市總體規劃、城市修建性規劃、城市控制性規劃結合在一起,同時必須進入法定規劃體系,否則難以落地。在海綿城市建設中,應當盡量減少投資、減少工程的介入,盡量用自然的、低成本的方法。
消納——減速——適應 源于中國智慧的三大關鍵策略
蘆葦、茭白、菱角、楊柳,鳥兒歡鳴、魚兒嬉戲……一片江南韻味;春季的油菜花、二月蘭,夏季的水稻和向日葵,秋天的蘆葦,冬天的蕎麥花……四季花香不斷。后灘公園是上海世博園里一道獨特風景。滋哺這些生靈的是水質曾為劣五類的黃浦江水。
黃浦江水被引入后,流經一公里多長的內河濕地和不同高差設計的植被區域,通過垂直和水平兩種植物凈化,在七天的時間里,就由劣五類江水被自然凈化為優三類水,不但變為公園盡頭處清亮的淺灘溪流,還可以滿足整個世博公園與后灘公園的綠化灌溉、道路沖洗等需要。公園里種植的是天然濕地植物,降低了建設成本和后期的管理成本。
同時,這個長1.7公里、面積14公頃的江邊公園,已經做好了迎接20年一遇洪水的蓄洪準備。這一能力是由俞孔堅如大禹般的一“砸”賦予的!他砸去了水泥防洪墻,改用石籠和拋石對江岸進行生態化改造。洪水來時,江岸能削減洪水的能量和對城市的沖擊;洪水退去,公園就像洗了個澡,重新精神起來。
其實,早在2000年的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項目中,俞孔堅就開始探索和嘗試“海綿”技術。他設計采用的人工濕地收集雨水和凈化中水的綠地系統被稱為“大地生命的細胞”。
2007年,在天津橋園濕地項目中,俞孔堅通過簡單的填挖方工程構建收集雨水的泡狀生態“海綿體”。
2010年,在遷安三里河生態廊道項目中,俞孔堅結合城市雨水收集和中水的生態凈化和回用,使綠帶具有雨洪調節功能,營造了一個帶狀綠地型生態基礎設施工程。
金華燕尾洲公園是金華市區鬧中取靜的好地方。俞孔堅及其團隊在設計時提出了“與洪水為友”的理念,沒有造防洪堤,而是采用了臺地風格的具有天然蓄水能力的堤壩。汛期來臨,公園可以蓄納30萬立方米的洪水,人們能安全地在橋上行走。洪水帶來的淤泥成為濕地植被的肥料。干旱時,公園土地儲備的水足以涵養植被。
和在上海世博后灘公園的“引、種、砸”一樣,俞孔堅的設計和措施平淡、普通,卻常能給人驚喜。這正反映了他一直倡導并踐行的設計理念——樸素、自然、低成本。其中,滲透著的是悠久、深厚的中國智慧。
在長期的水資源管理及與水旱災害斗爭的過程中,中國五千年農業文明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智慧。俞孔堅總結的海綿城市三大關鍵策略——消納、減速與適應,將當代生態防洪理念與中國古代智慧相結合,實現了洪澇的系統解決。“消納”對應的“海綿”哲學是就地調節水旱,不轉嫁異地;“減速”對應的是讓水由狂野變得平靜,自凈并滋育萬物;“適應”對應的是以柔克剛、和諧共生。更多情況下,三大關鍵策略組合運用才能形成“源頭消納滯蓄,過程減速消能,末端彈性適應”的生態防洪和雨洪管理工程模式。
更多環保生物火山巖濾料8-16mm生產廠家詳情點擊:http://www.quxianping.cn/